EN
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研究报告
行业研究|《2020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》之中高端车型气味解析
最后更新:2020-09-10 浏览:645次

2020年,为协助汽车行业降低消费者车内气味投诉,构建健康座舱空间,中汽数据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汽数据”)启动了《2020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》编制与发布活动,涵盖消费者气味调研、气味来源解析、气味综合分析等研究内容,并于2020年6月30日发布了首批研究成果。截止到8月底,中汽数据已累计完成14款车型的气味分析工作,本期报告将对其中4款中高端车型进行气味解析。

1.检测及分析方法


参考《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》(HJ/T 400-2007)和《Interior air of road vehicles —— Part 1: Whole vehicle test chamber ——Specific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cabin interiors》(ISO 12219-1-2012)分别在常温条件和高温条件下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(VOCs)进行全谱分析,同时依据《T/CAS 406-2020 车内空气气味的评价 感官与光离子化检测仪耦合分析法》对车内气味进行综合分析。

检测完成后,基于中汽数据建立的车内气味物质阈值数据库(包含2500多种车内常见气味物质阈值参数)和气味相图分析工具,将阈稀释倍数大于1的物质作为重点气味物质。


2.气味物质解析


本期4款中高端车型中共检出VOCs物质100余种,以烷烃、芳香烃、醛酮为主,还有少量硅氧烷、醇、酯、醚、酚等物质。烷烃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汽车零部件中塑料的聚合残留物及降解产物。芳香烃类物质可能来源于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、分散助剂、胶黏剂等。醛酮类物质可能来源于醇类物质的氧化及聚合物的降解。硅氧烷类物质是常用的表面活性剂,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,许多硅氧烷分子会直接进入到成品中。酯类、醚类、醇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材料中游离单体的分解、氧化等。酚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橡胶和塑料中的抗氧剂等。

通过对车内气味物质进行解析,得到4款车型在常温条件和高温条件的重点气味物质,具体见表1。由表1可知,高温条件检出的重点气味物质为27种,远多于常温条件的5种;同种物质,高温条件的阈稀释倍数也明显高于常温条件。以上结果表明,高温条件下车内散发的气味物质种类明显增多且浓度也较高。

表1:常温和高温条件重点气味物质

微信图片_20200910083321.png


3.气味综合分析


4款车型在常温和高温条件的车内气味综合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。由图1可知,常温条件下,在气味客观强度方面,已检测的14款车型中,3.0~3.5级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46%,其中车型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;其次为3.5~4.0级,占比为23%,车型1处于该区间。在臭气浓度方面,10~20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29%,车型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;20~30的车型占比最低,为14%,车型1处于该区间。在气味愉悦度方面,-1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47%,车型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;其次为-2的车型,占比为22%,车型1处于该区间。

由图2可知,高温条件下,在气味客观强度方面,已检测的车型中,3.5~4.0级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56%,车型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;4.0~5.0级的车型占比最低,为11%,车型1处于该区间。在臭气浓度方面,0~10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56%;其次为20~30的车型,占比为44%,车型1、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。在气味愉悦度方面,-2的车型占比最高,达到67%,车型1、2、3、4均处于该区间。

以上结果表明,部分车型气味性能仍有提升空间。

微信图片_20200910083330.png

图1 常温条件车内气味综合分析结果

微信图片_20200910083335.jpg

图2 高温条件车内气味综合分析结果

下一步,中汽数据将继续开展新能源车型、B级车型等专题气味解析研究与报告发布工作,与行业一同努力传播健康出行理念,提升车内气味水平,为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。(文/材料研究部)

业务联系人:王雷

电话:18632162901




中汽数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京ICP备17070093号-12